建筑钢材的终端市场流转正悄然变化,建筑钢材- 唐山钢铁网
【前言】在我国的钢铁消费结构之中,建筑钢材消费一直占总钢铁需求量的一半以上,而在其中,建筑工地作为细分终端之一,对建筑钢材的消耗量不容忽视,在此之前,一直是大大小小的钢贸商必争之地。那么建筑钢材在钢贸商与用钢工地之间究竟是如何操作的,来自建筑工地的网友做了一个大致的解读,为上级钢贸商市场探秘一二。
一、建筑钢材从市场进入工地使用的流程 首先是买卖双方的确定,一般来说钢材贸易商肯定是乙方即供应商,相对来说甲方可能是施工方或者此项目的开发商即业主单位。一般的大中型项目流程如下,相关部门名称仅供参考。 这个流程主要围绕三个要素:时间、成本、质量来构成。 时间——即工程进度不因钢材进场时间而有任何拖延,所以钢材正式使用前一定有一个准备期,倒推来看,使用前的钢材加工一般需7天,供应商收到采购计划到备货、送货至现场一般需3天,预算审核一般都会隔天出结果即需1天,所以准备期最少在11天左右。
成本——主要体现在甲方的预算审核方面,目前工地预算部门主要针对的是“量”的控制,即严格控制计划进场的钢材数量,而对于“价”的控制相对较弱甚至没有考虑过,因为多数工地都是需求推动下的被动采购,依据价格走势下单的主动意识不强。
质量——主要体现在到货现场业主单位、监理单位、施工单位及供应商的四方确认,除了基础的过磅、规格核对外,须随机取样送至当地质检部门送检备案,所以在三方公正负责的情况下,供货商以次充好的难度相当大。
众所周知,无论是地产开发商还是建筑公司都存在成本管控这个部门,而在钢材使用的时间节点可以依据《项目总控进度计划》准确推断的情况下,预算部门仍被动审量为主,忽略价格的影响,究其原因可能是钢材的价格影响因素稍显复杂,波动频繁,准确把握费时费力,笔者大胆猜测如果有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服务,那么实现对成本的两大要素“量”和“价”的双管齐下,让成本管控实至名归或可期。
二、资金占用、回收的流动过程 目前,几乎全部的工地都需要贸易商垫资,但是回款较为困难,一般的合同签订如下,部分数字仅作举例参考。 首先,在签订的供货合同一般都不会是固定单价合同,结算要么依据订单日或到货日第三方参考价,要么依据当地造价站发布的当月信息指导价,目前多数的大中型工程项目皆是按照第三方当日的参考价结算,那么前文提及的控制“价”的成本就有了很好的切入点,即瞄准低价下单。
其次,合同中都会明确每月付款时间及比例,但实际情况是在项目施工周期内多数仅有1-2次付款,更有甚者因资金问题致使停工,供货商资金被套牢。供货商的回款完全取决于开发商或业主方面工程款能否及时跟进,而目前房地产行业走衰,即资金源头受困,因此现在贸易商垫资较为谨慎,不盲目接手工地项目,甚至出现了工地寻求供货商而不得的情形,较之前可谓是大颠覆。
【结语】在建筑钢材消费的终端正经历着微妙变化,供货商更看重风险最小化,实力雄厚、资信优良的开发商,国企、品牌施工单位承建的项目对供货商吸引力极大,越来越多的钢材贸易商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,垫资业务逐步削减;工地甲方追求成本最小化,但对建材价格变化的判断心有余而力不足,控制成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 相关文章
|